【記者陳明北京報道】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針對建立健全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提出了相關建議。
在我國對外貿易中,水產品是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國水產品在安全與質量控制方面與國外相比還存在許多問題。從檢測技術看,以ICP等為代表的色譜檢測技術更加完善先進,但在風險防范管控和常規檢測技術等多個領域還不夠成熟。同時,近年來我國水產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對我國水產品出口帶來了不利影響。
劉漢元表示,雖然我國水產養殖量位居全球第一,但生產和流通環節的基本信息采集卻較為困難。從生產端看,我國水產養殖量大面廣,但工廠化、規模化程度較低,與規模化率達到78%的畜禽養殖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各地生產者的監管程度和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導致養殖信息不能被完整記錄,收集的信息可靠性難以保證;從流通環節看,我國水產品流通大部分通過批發市場渠道,但部分批發市場信息化程度較低,信息記錄不完整,導致流通環節的基本信息采集也較為困難,直接制約了水產品可追溯制度的建立。
劉漢元認為,應盡快建立和實施符合國情并與國際接軌的水產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從而真正確保水產品安全,有效應對國際貿易壁壘,促進水產品出口,助力我國水產行業高質量發展。對此,他有三點建議:
一是制定并實施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建立健全水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水產品召回制度和水產品安全社會信用體系,對水產品的養殖、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存、銷售及進出口等所有相關環節進行監管。
二是建立健全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大力推進技術推廣和應用。加強對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信息技術創新的資金支持,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技術創新機制,著重強化技術創新的整體性,實現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平臺互通、信息共享。
三是進一步提高水產養殖企業的規模化程度,對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
(編輯 顏皓)